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闻言,皆伏地叩首,泣声说道:“陛下何出此言!陛下龙体康健,正当春秋鼎盛,岂可说此不祥之语!臣等愿竭尽犬马之劳,辅佐陛下,直至千秋万岁,永保我大魏江山万年!”其“忠诚之态”溢于言表,只是这忠诚之中,是否夹杂着各自不同的“心思之意”,便不足为外人道了。
曹丕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朕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况且,今年许都南城门无故自崩,此乃大大的不祥之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警示。朕自知天命已尽,死期不远了。”他正说着,忽有内侍入内启奏,说征东大将军曹休亦入宫问安。曹丕急忙召曹休入内,对他说道:“子文(曹休字),你亦是国家柱石之臣,与子丹(曹真字)、长文(陈群字)、仲达(司马懿字)等人,皆是我大魏的擎天玉柱。若你们四人能同心戮力,辅佐朕的孩儿,则朕即便是身死九泉之下,亦可瞑目了!”言罢,眼中竟落下两行浊泪,随即溘然长逝。曹丕时年四十岁,在位七年。
于是,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四位辅政大臣,一面为文帝曹丕举哀发丧,料理后事;一面拥立平原王曹睿为大魏新帝。追谥其父曹丕为文皇帝,又追谥其母甄氏为文昭皇后。随即,曹睿下诏,大封群臣:封太傅钟繇,此老德高望重,“儒家正气”深厚,足以稳定朝局;曹真仍为大将军,总领中外诸军事;曹休为大司马,位列三公;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而司马懿则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地位亦是显赫。其余文武官僚,皆各有封赏升迁。同时,大赦天下,以示新帝“仁德之风”。
此时,因先前战乱及人事调动,雍州、凉州二地,防务空虚,缺少得力大将镇守。司马懿瞅准时机,立刻上表曹睿,主动请求前往雍、凉二州,都督该处兵马,为国戍边,抵御蜀汉可能的入侵。其“战略眼光”与“权力欲望”可见一斑。曹睿初登大宝,正是用人之际,又念及司马懿乃是父皇指定的辅政大臣,便不疑有他,准其所请,下诏命司马懿总督雍、凉等处所有兵马,便宜行事。司马懿领了圣旨,辞别曹睿,便即刻赶赴任所去了。
魏国发生如此重大人事变动,早有蜀汉安插在魏境的细作,通过各种隐秘渠道,将消息火速传回了成都。孔明听闻曹丕已死,其子曹睿刚刚即位,魏国朝中局势未稳,不由得精神一振,但随即又眉头微蹙,其“深谋远虑之意”再次启动。他对众将说道:“曹丕已死,其子曹睿年幼,虽然聪慧,但经验不足,魏国朝中那些元老宿将,如曹真、曹休之流,虽有勇力,却智谋稍逊,皆不足为惧。唯独那司马懿,此人胸怀韬略,智计深沉,其‘隐忍之意’与‘权谋之术’皆深不可测,实乃我大汉心腹大患!如今他竟被委以重任,总督雍、凉兵马,与我汉中接壤。倘若被他将雍、凉二州的‘军煞之气’与‘地利之险’完全整合,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师,日后必将成为我大汉北伐中原的最大障碍!依亮之见,不如趁他立足未稳之际,先发制人,起兵伐之,破其根基,方能为我大汉扫清障碍!”
参军马谡闻言,出班进言道:“丞相,如今我大军刚刚平定南方叛乱,班师回朝,将士们久经战阵,身心俱疲,其‘锐气’尚需休养,军中‘粮草辎重’亦需补充。此刻若再立刻兴兵远征,劳师动众,恐怕于我不利。属下斗胆,有一计策,或可不必动用一兵一卒,便能使那司马懿自死于曹睿之手,未知丞相钧意,可否一试?”
孔明哦了一声,颇感兴趣地问道:“哦?幼常有何妙计,可说与本相听听?”
马谡侃侃而谈道:“丞相,那司马懿虽然是魏国重臣,但据细作回报,新帝曹睿对其素来怀有‘猜忌之心’,只是因其是先帝托孤之臣,不好轻易动他罢了。我等何不将计就计,秘密派遣精干之人,潜入魏都洛阳、以及邺城等魏国腹地,四处布散流言,只说司马懿手握重兵,久镇边陲,已有不臣之心,意图谋反。更可伪造一份司马懿讨伐曹睿、欲效仿曹操故事,另立新君的榜文告示,暗中张贴于魏国各处冲要之地。那曹睿本就多疑,又年少气盛,骤闻此等‘弥天大谣’,必然会信以为真,惊慌失措之下,定会下令诛杀司马懿,以除后患。如此一来,我大汉便可不费吹灰之力,除去一个心腹大患矣!”其“反间之计”阴险狠辣,却也颇为高明。
孔明听罢,抚掌称善:“幼常此计,甚合吾心!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策也!”于是,当即派遣心腹密探,依马谡之计,秘密潜入魏境,施行此“反间之计”去了。
果然,数日之后,魏国邺城的城门之上,忽然在一夜之间,被人贴上了一道措辞激烈的告示。守门的士卒清晨发现之后,不敢怠慢,慌忙将告示揭下,层层上报,最终送到了魏明帝曹睿的御案之前。曹睿展开一看,只见那告示上赫然写道:
“大魏骠骑大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日我大魏太祖武皇帝曹操,雄才大略,创立不世基业,本意欲立文采风流、深孚众望的陈思王曹子建为社稷之主,以继大统。不幸奸谗小人从中作梗,挑拨离间,使得太祖遗愿未能实现,以致明珠蒙尘,潜龙在渊,实乃我大魏之不幸!如今,皇孙曹睿,德行浅薄,既无经天纬地之才,亦无容人纳谏之量,妄自窃居九五之尊,实有负太祖武皇帝开创基业之初衷,亦使天下万民失望!今,我司马懿为匡扶正道,上应天心,下顺民意,决定于克日兴吊民伐罪之师,废黜昏庸无能之曹睿,另立贤明之主,以慰万民倒悬之望!此告示传到之日,凡我大魏臣民,无论文武官员,亦或黎民百姓,皆宜审时度势,早日归命新君,共创太平盛世!如若执迷不悟,胆敢抗拒天兵者,定当将其连坐九族,诛灭满门,绝不姑息!先将此檄文布告天下,想尔等皆已知悉,何去何从,望好自为之!”
曹睿览毕这篇措辞激烈、杀气腾腾的“反书”,登时吓得面无人色,浑身冷汗直流,其“帝王之气”都险些溃散!他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太尉华歆率先出班奏道:“陛下,老臣早就说过,司马懿此人,野心勃勃,绝非久居人下之辈!他先前主动上表,乞求前往雍、凉二州镇守,其狼子野心,正是为此谋反之事做准备啊!想那昔日太祖武皇帝在世之时,便曾私下对老臣言道:‘司马懿鹰视狼顾,心机深沉,绝不可付以兵权,否则日后久必为国家大患!’今日看来,太祖之言,果然应验!此獠反情已然败露,恳请陛下降旨,立刻发兵,将其诛杀,以绝后患!”
司徒王朗亦是附和道:“陛下,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其“权谋之术”与“用兵之能”,皆不在丞相诸葛亮之下,且素有不臣之大志。若不趁其羽翼未丰,反迹初露之际,早日将其铲除,一旦使其坐大,养成“尾大不掉之势”,日后必将成为我大魏的心腹大患,其祸更甚于蜀、吴两国!”
曹睿本就惊魂未定,又听华歆、王朗这等托孤重臣皆言之凿凿,心中更是惊疑不定,几乎就要下旨,欲效仿汉景帝削藩故事,御驾亲征,讨伐司马懿。
忽然,文武百官班部之中,闪出大将军曹真,出班力排众议,沉声奏道:“陛下,万万不可!想那先帝文皇帝临终托孤,将陛下与江山社稷,一并托付于臣等数人。此乃知遇之隆恩,亦是信任之明证!先帝既然肯将司马仲达列为辅政顾命之臣,便足以证明,在先帝眼中,仲达并无不臣之心!如今,此事真假尚未可知,仅凭一张来历不明的告示,陛下便要遽然兴兵问罪,非但不能除患,反而可能会逼反司马懿,使其迫不得已,真的举兵反叛!到那时,岂非正中了那暗中散布谣言之人的奸计?依臣之见,此事蹊跷之极,十有八九,乃是蜀国诸葛亮,或是东吴孙权,所行的卑鄙反间之计!他们欲借此机会,使我大魏君臣离心,自相残杀,然后他们便可坐收渔利,乘虚而入,此等“渔翁得利之谋”,不得不防啊!恳请陛下三思,明察秋毫,切勿自乱阵脚!”其言语间充满了对“大局之清醒认知”与对“阴谋之警惕”。
曹睿听了曹真这番话,觉得亦有道理,但心中的疑虑仍未完全消除,便问道:“依卿之见,若那司马懿当真图谋不轨,又当如何处置?”
曹真献计道:“陛下若心中实在疑虑难消,倒也不妨仿效昔日汉高祖刘邦伪游云梦泽,智擒韩信之故事。陛下可诏告天下,只说欲前往河东郡安邑县巡幸。那司马懿听闻陛下御驾亲临其家乡故里,无论其是否心怀不轨,都必然会亲自前来迎驾。到那时,陛下只需在暗中布置好精兵,观察其一举一动,若其果然有反叛之举,便可当机立断,就在御驾车前,将其一举擒获,既可免除后患,亦可彰显陛下圣明。如此,岂不两全其美?”
曹睿闻言大喜,深以为此计甚妙,当即下令,由大将军曹真暂代监国之职,留守洛阳,处理朝政。他自己则亲率御林军十万,摆出巡幸的仪仗,浩浩荡荡,径直往河东郡安邑县而去,其“试探之意”与“杀机”并存。
那司马懿正在雍州任上,整顿兵马,规划防务,忽然接报,说天子曹睿御驾亲临安邑巡幸。司马懿不知其中缘由,只道是新帝初登大宝,欲巡视地方,彰显天威,同时亦有安抚世家大族之意。他为了显示自己治理有方,兵精粮足,也为了让天子知晓他司马仲达在雍、凉二州的“赫赫威严”与“军事实力”,便未曾多想,当即下令,整顿本部最为精锐的兵马,亲自率领数万名披坚执锐的甲士,旌旗招展,鼓乐齐鸣,浩浩荡荡地前去安邑迎驾。
有随驾的近臣,早已被华歆、王朗等人收买,见司马懿果然带领大队兵马前来,立刻添油加醋地向曹睿奏报道:“陛下!大事不好!那司马懿听闻陛下前来,非但没有惶恐戒惧,反而公然率领十余万大军,杀气腾腾地前来抗拒!看他这般模样,分明是已铁了心要造反了!”
曹睿本就心存疑虑,此刻听闻司马懿竟敢率领如此庞大的军队前来“迎接”,更是吓得面无人色,心中那最后的一丝信任也荡然无存!他慌忙下令,命大司马曹休,立刻率领御林军精锐,先行前去迎击,务必挡住司马懿的“叛军”,其“恐惧之意”与“愤怒之情”交织。
司马懿正率领兵马,行至安邑城外,远远望见前方尘土大起,一支军容鼎盛的兵马拦住了去路,为首大将,正是曹休。司马懿心中一惊,只道是天子车驾已至,慌忙下令全军停止前进,他自己则快马加鞭,来到阵前,正欲下马叩拜迎驾。
曹休却策马而出,厉声喝问道:“司马仲达!你深受先帝托孤之重恩,位极人臣,为何竟敢心怀不轨,意图谋反!你对得起先帝的在天之灵吗!”其声色俱厉,充满了“质问之意”。
司马懿闻言,如遭五雷轰顶,登时大惊失色,浑身冷汗如浆,湿透了衣背!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会无缘无故地背上一个“谋反”的罪名!他急忙辩解道:“子文将军何出此言!懿对大魏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安敢有丝毫反叛之心!此中定有天大的误会!不知究竟发生了何事?”其“惊骇之意”与“委屈之情”难以言表。
曹休见司马懿神情不似作伪,便将先前邺城门上出现“反书”告示,以及朝中大臣如何议论之事,一五一十地对司马懿述说了一遍。
司马懿听罢,这才恍然大悟,随即勃然大怒,捶胸顿足道:“哎呀!此必是那蜀国诸葛亮,或是东吴孙权小儿,所施展的歹毒反间之计!他们见我大魏新帝初立,朝局未稳,便想借此机会,挑拨离间,使我大魏君臣自相残杀,他们好坐收渔人之利,乘虚而入!此等奸计,何其毒也!某深受先帝大恩,安敢有负!我这就亲自前往天子车驾之前,当面剖白心迹,以证清白!”说罢,司马懿不敢迟疑,立刻下令自己带来的雍、凉兵马,尽数后退三十里,原地待命。他自己则只带着数十名亲随,快马赶到曹睿的御驾之前,翻身下马,伏道叩首,泣不成声地奏道:“陛下!微臣司马懿,受先帝托孤之重,辅佐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岂敢有丝毫悖逆之心!那邺城反书,必是吴、蜀奸细所为,欲构陷微臣,离间君臣,扰乱我大魏江山!恳请陛下明察秋毫,切勿听信谗言,中了敌人奸计!臣愿亲自提一支偏师,立刻前往汉中,先破蜀,后伐吴,扫平两国,以报先帝知遇之恩,以明微臣忠贞之心!”其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其“忠诚之意”似乎不容置疑。
曹睿见司马懿这般模样,心中的疑虑也消了大半,但毕竟“反书”之事影响恶劣,一时间也难以完全释怀。太尉华歆再次出班奏道:“陛下,司马懿虽然口称忠诚,但其手握重兵,又素有谋略,终究是我大魏的心腹之患!即便今日之事乃是敌人反间之计,亦不可不防!依老臣之见,为稳妥起见,陛下不若暂且罢免其兵权,令其回归田里,颐养天年。如此,既可杜绝后患,亦可使其免遭奸人构陷,岂不两全?”
曹睿思虑再三,觉得华歆之言亦有道理。于是,最终下旨,将司马懿削去一切官职兵权,令其返回家乡温县闲居,不得再过问朝政。同时,任命大司马曹休,暂代总督雍、凉二州军马之职。处置已毕,曹睿这才心有余悸地率领御林军,返回洛阳。
却说蜀汉细作探知司马懿果然中计,被曹睿罢官免职,剥夺兵权,遣送回乡的消息,立刻将此天大喜讯,火速传回了成都。孔明闻听之后,抚掌大笑道:“哈哈哈!吾欲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久矣!只因此前忌惮那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其人智谋深沉,又熟悉边情,实乃我军心腹大患。如今他既然已中了幼常之计,被曹睿罢黜回乡,则雍、凉一带,再无能与本相抗衡之人!天助我也!我大汉兴复之日,不远矣!”其“欣喜之情”与“雄心壮志”溢于言表。
次日,后主刘禅早朝,大会文武百官。只见丞相诸葛孔明,身着朝服,手捧玉圭,精神焕发地从百官班中出列,来到殿前,躬身向后主呈上了一道早已准备好的表章。后主刘禅接过表章,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字字泣血,句句铿锵,正是那千古流传,感人至深,凝聚了孔明毕生“忠诚之意”与“匡复之愿”的《出师表》。其表曰: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主刘禅览毕《出师表》,亦被孔明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耿耿忠心”与“拳拳报国之情”深深感动,眼眶微红,对孔明说道:“相父南征蛮夷,远涉万里不毛之地,历尽千辛万苦,方才凯旋回都。如今龙体尚未安歇,坐席未暖,便又要亲自领兵,北伐中原,朕心实为不安,恐怕会过于劳累相父神思,有伤圣体啊。”其“关切之意”倒也真诚。
孔明正色道:“陛下!臣受先帝托孤之重任,辅佐陛下,兴复汉室,乃是臣毕生之志!夙夜忧思,未尝有片刻懈怠!如今南方叛乱已平,国内再无后顾之忧。若不趁此良机,北定中原,扫清寰宇,重振我大汉雄风,更待何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其“时不我待之急切”与“匡扶汉室之决心”,无比坚定。
忽然,文武百官班部之中,闪出太史谯周,出班奏道:“启禀陛下,微臣夜观天象,见北方魏国‘龙气’依旧旺盛,其分野之内,诸星宿皆光芒倍增,熠熠生辉,此乃‘天命所归’之象,非人力所能轻易动摇。依天道而言,此时实非北伐中原的最佳时机,未可轻图也。”随即,他又转向孔明,带着几分“担忧”与“不解之意”说道:“丞相深明天文星象之理,其‘观星卜算之能’,世所罕及。为何今日却要执意逆天而行,强行北伐呢?”
孔明闻言,却是微微一笑,羽扇轻摇,从容答道:“谯太史此言差矣。所谓‘天道’,变易无常,循环往复,岂可以一时之星象旺衰,便拘泥固执,墨守成规?天命靡常,唯有德者居之!我大汉乃仁德之邦,民心所向,此便是最大之‘天时’与‘人和’!更何况,兵者,诡道也,当审时度势,相机而动。本相今日并非要立刻与魏国决一死战,而是先将大军屯驻于汉中之地,练兵备战,观其国内虚实动静,等待最佳战机,然后再行北伐。如此,方能以万全之策,克定中原。”其“战略之清晰”与“自信之从容”,令谯周无言以对。
谯周见孔明心意已决,苦谏不从,只得叹息一声,退回班中。
于是,孔明拜别后主,回归丞相府,立刻开始着手安排北伐的各项事宜。他先任命郭攸之、董允、费祎等人为侍中,负责总管宫中一切事务,辅佐后主。又留下大将向宠,总督宫中御林军马,保卫京畿安全。以蒋琬为参军,张裔为长史,协助处理丞相府日常政务。杜琼为谏议大夫,杜微、杨洪为尚书,孟光、来敏为祭酒,尹默、李譔为博士,郤正、费诗为秘书,谯周仍为太史。共计内外文武官员一百余员,皆各司其职,同心协力,治理蜀中后方,确保北伐无后顾之忧。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穿成太子外祖母,我带全家立人设 仙武天尊 火影从大筒木血脉开始 天赋万古无双,只手横推三千帝! 综漫:诸天万界从恶魔咒蓝开始 生活系神豪 重生62:开局拒愚孝,下乡迎娶女知青 重生八零:老张头暴打白眼狼 说好职业技术学院,你竟然教人修仙? 柯南:大我十岁的哥哥突然缩水了 法师,诸天万界大穿越 火影,天生善良的宇智波小鬼 穿成民国女配:我开启传奇人生 家族崛起:从种田开始 大明!开局割据一个州! 陆二狗的妖孽人生 躺平从钓鱼开始 守寡三年重生,全京城跪求我别杀了 蒸汽世界的奥秘侦探 快穿之她来自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