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李治还着令刑部大理寺复核牵连此案的宫人和官员,无辜被牵连者一概翻案释归。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同时长松了口气。
这桩该死的案子终于特么揭过去了!
接连多日来,长安城内不知多少官员提心吊胆,生怕被牵连进来,出了这么大的事,长安宫闱内外皆是一片人心惶惶,连街头的路人百姓都觉得莫名不安。
幸好天子仁厚,没效法汉武帝大肆杀戮,不仅如此,还下旨为无辜者翻案。
于是满朝文武一齐向李治行礼,齐赞吾皇仁德。
这一次满朝文武确实是真心实意赞颂李治,不掺一丝虚伪。
不为别的,就为悬在头顶的剑消失了,全家不必惶恐不安了。
站在朝班内的李义府悄悄观察李治的脸色,然后突然站出来,先照例赞颂吾皇一番,然后说到渭南县伯李钦载率部冲击宗正寺一事。
冲击官署当然不对,但,李钦载为了救两位无辜的公主,事急从权,严格说来不仅无过,反而有功,有功之臣至今仍在蹲大理寺的监牢,实在说不过去。
于是李义府在金殿上慷慨激昂地表示,天子仁德,不可寒了功臣之心,请天子下旨,释放李县伯。
这次朝臣们出奇地沉默,没人表示反对。
早在王伏胜自戕后,厌胜案真相水落石出,朝臣们早已知道两位公主是无辜的,李县伯冲进宗正寺救出天家骨血,确实说不上过错,就算有错,人家毕竟已在大理寺蹲了好些天。
更何况天子刚才宣布厌胜案到此为止,李钦载入狱也属于厌胜案的一部分,既然到此为止,李钦载也该放出来了。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李义府今日所奏,根本就是天子的意思,不过是假借李义府的嘴说出来而已。
天子摆明了要袒护李县伯,谁还会那么不识相跳出来反对?
敢反对你试试,惹恼了天子,说一句厌胜案继续查,查到天荒地老,就问你怕不怕。
于是随着李义府话音落地,满朝文武不仅没人反对,反而一致附和李义府所谏,请天子下旨释放李钦载。
第422章出狱面君
李治暗搓搓指使,李义府带头,再加上厌胜案硝烟方尽,血迹未干,以及甘井庄回到长安的诸多纨绔学子们跟家中长辈撒泼打滚求救先生……
于是朝堂上这次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盛况,李义府提出的释归李钦载的建议,居然全票通过,无一人反对。
李治对这个结果很满意,算你们识相!
李义府也对这个结果很满意,这次厌胜案,他受武后指使赐死两位公主,差点被拖入泥潭出不来,今日将功赎罪主动请求释放李钦载,也是向李治表态,我来过,我很乖。
君臣关系嘛,不一定是趾高气昂和奴颜婢膝的模式,有时候君臣是互相合作,互相对抗,互相妥协,当然,这取决于君王英明或昏庸的程度。
换了野猪皮的奴化统治,没人敢跟皇帝叫板,官员也就失去了做人该有的气节,甚至将这种对强权下跪的奴化基因带到了二十一世纪。
大唐不一样,至少李治时期的大唐不一样。
君臣的关系更像一种股份公司的形式,董事长是李治,对公司拥有绝对控股权,下面的股东是朝臣和各大世家。
争吵,打压,甚至踢出局都是正常竞争的结果,但总的来说,每个股东都在踏实做事,为公司的发展而努力着,政见不合,站队不一,则是另外一回事,有内耗,但董事长能掌控全局。
李义府就属于这种喜欢动歪心思的小股东,于是李治也没跟他客气,这次找到了机会,狠狠扇了他一耳光,李义府立马老实了,并双手奉上忠心。
君臣皆大欢喜之下,李钦载蹲不蹲大狱其实已没那么重要了。
……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玄戒缘 什么?反派要和我结婚? 夏至潮汐 太子殿下别来无恙啊 我靠植物系爆红星际 贪欲成瘾 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你如星我如月 长得太好看是我的错吗? 失忆后认错老公,首长宠我捧心尖 一生悬命 书香世家(科举) 武破九荒 露水与鱼[娱乐圈] 404房的女人(出书版) 偏偏惹你 我在春秋不当王 盛世长明 装腔作势